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关于进一步提升省属监管企业管理水平的指导意见
编稿时间: 2021-09-22 16:16 来源: 市国资委 
 

关于进一步提升省属监管企业管理水平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省属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做强做优、科学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就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 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探索、创新,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相当部分企业的管理工作未实现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已是企业当前突出的重要任务和需持续深化的重点工作。

一是企业仍存在基础管理薄弱、管控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较低、战略管理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客观需要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

二是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企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迫切需要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国有企业具体承担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挥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的功能,使命要求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打造国内一流企业”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抓改革、强管理、调结构、促增长、控风险、提质效”为导向,端正经营理念,加快战略转型,运用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着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提升动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绩效一流、管理水平一流的示范企业,创造一批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培养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构建科学、规范、标准、和谐的企业管理文化。

(三)基本原则

1、明确主体,全员推动。企业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企业应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营造全员推动的氛围,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有效变革。

2、强化对标,务求实效。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推进企业对标管理,以指标找差距,以差距查管理,以管理促提高,不断完善管理标准,持续创新管理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

3、因企制宜,突出重点。坚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全面排查企业管理情况,以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扎实开展管理短板填平补齐和管理瓶颈突破活动,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企业各项管理体系、标准、制度、流程等,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三、重点工作

(一)夯实基础管理。做实做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着重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加强生产经营现场管理、工作环境管理,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人流、物流、信息流及设备高效有序运转。加强企业计划、物资及设备管理,物资采购应遵循5R原则(即适价、适质、适时、适量、适地),合理占用储备资金,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设备利用率,保证企业供、产、销协调和均衡,实现物资设备高效、低耗、安全运行。建立健全统一的研发和营销平台,加强产品研发及营销队伍和营销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策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策略及定价策略,畅通产品销售,提升产品价值。

(二)规范内部控制。坚持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指导,建立健全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加大内部公共管理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合理设置内部职能部门,明晰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边界。加强集团管控,完善集团责权体系,理顺集团内部各企业间的关系,规范和完善以资本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推进管理扁平化,缩短产权链,减少管理层次,企业管理层次一般控制在三级以内。坚持以董事会为企业内控系统核心,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将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适当提高内部控制目标定位,提高经营效率。借助外部审计、管理咨询等力量,促进企业内部控制。

(三)加强战略管理。注重战略研究,加强对未来的预测,及时应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变化以及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发展动态,结合分析自身优劣势,理清企业的发展思路。确定和完善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人力资源、技术、营销、市场、财务、资本运作等专项规划。强化战略执行,建立规划执行跟踪机制,及时将战略规划分解为具体的衡量指标、执行计划及预算指标,实现战略规划与激励机制对接,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数据核查和分析报告系统,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滚动规划机制,根据“十二五”发展战略实施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变化情况,完善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报告机制。企业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风险管理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省国资委备案。完善重大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策略选择、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及风险量化分析的机制。运用风险管理专业技术方法和信息技术,持续、全面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建设风险动态信息库。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体系、重要业务流程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培育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员工风险管理素质。

(五)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教育工作、计量工作、标准化工作及质量信息工作等一系列全面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和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确定持续改进和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各项措施。严格实施质量责任制,从设计、采购、制造、使用和服务过程每个环节深入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QC工具、六西格玛管理等质量控制方法,全员、全过程保障工作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采标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务基础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严格规定企业的资金、投融资、预决算等重大财务事项的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完善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依据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编制预算,健全完善预算执行、控制和考评制度。推进资金集约化管理,加强账户管理,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应积极申请建立统一的财务公司,其他资金流量较大的企业应积极探索通过内部结算中心或委托银行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进一步强化成本费用控制意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积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和奖罚。强化担保风险控制,企业原则上不得为其他企业进行担保,特殊情况需担保的,应严格程序、慎重决策。加强企业债权债务及资产质量管理,严格内部审计,确保各项资产安全完整。

(七)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常态机制,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投入制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大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完善安全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职业健康防护工作,切实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修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严控事故指标,切实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八)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加快培育建设一支治企理念先进、专业结构互补、知识结构完善、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推动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全员业绩考核,针对企业各级组织及员工类别,建立有效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加快薪酬市场化进程,推动各类人才薪酬水平逐步与市场接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行业特点和职工承受程度,对关键性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高素质短缺人才,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政策。继续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实用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规范公开招聘、内部竞岗、轮岗交流等工作,推动经营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工作向前发展。

(九)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按照国资监管、企业管理、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要求,建立统一的内部门户系统和外部门户网站,科学统筹建设企业集团网络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搭建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架构,有序推广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及一体化技术。加大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突出集成功能,建立满足企业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所需要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带动企业管理方式创新。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使企业中的信息与知识不断创新和积累,并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和反馈。

(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商业模式,科学判断和设计商业逻辑、盈利方式和业务模式,提高价值传递效率。在客户需求和企业能力匹配的基础上,对企业现有的客户群进行重新定义,细分和挖掘客户需求,创新客户价值,发现新的盈利增长点。研发和提供差异化、专业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对顾客的回应处理和支持体系。重视信息网络的平台作用,依托信息网络的发展,再造商业流程,推行电子商务,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供应链与营销链管理,构建战略联盟,加强业务协同,外包非核心业务,形成集群竞争力。

(十一)健全综合管理体系。综合管理体系是涵盖企业战略、经营、研发、财务等多项系统的合成。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应有机融合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等体系,有机衔接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精益管理等管理方法,系统调整和梳理管理制度、业务流程,通过完善集团管控、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各项独立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平台,以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做到按一定逻辑关系协同推进各项管理活动,确保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产业链、研发链的集成和数据的交换,建成较完善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十二)培育管理文化。完善企业内部法制环境,加强企业管理文化设施建设,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客户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注重诚信管理,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企业失信风险,提升企业的诚信水平,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积极搭建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台,实现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约束有机结合。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统领,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涵盖制度文化、廉洁文化、营销文化、风险文化、服务文化等的企业文化体系并根植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之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省国资委成立企业管理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改革改组处。明确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责任处室,出台委机关责任分工实施方案,各牵头处室应加强工作落实,明确专人负责,强化信息沟通和协同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分类指导推进企业管理工作。企业应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挂帅,有关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报省国资委,集团公司和各级子企业应一级抓一级,特别是加强重点子公司的管理提升,逐级明确相应职责。

企业每年应针对自身管理工作的短板,需加强和改进的管理工作重点,研究提出管理提升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报省国资委。实施方案应包括:企业管理现状;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及原因分析;管理提升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包括组织领导、责任落实、任务分解以及分阶段的进度要求等)。

省国资委对企业管理提升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逐年备案,提出要求,督查整改,跟踪落实。

(二)加强对标工作,提高管理实效

省国资委围绕“做强做优,建设国内一流企业”的目标,督促和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基础和实际情况,合理选定标杆企业,建立动态比较模式,不断更新对标企业及对标指标,确保标杆的先进性。

企业应认真做好对标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全面评估对比等工作机制,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各项评估,坚持外部对标与内部对标相结合,逐步建立内外部对标共同推进的管理机制。

企业应注重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因素开展对标活动,既要看重硬实力的对比,也要看重软实力的对比,包括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对比,既要在体现经营结果的绩效指标上与先进企业对标,更要深入分析造成经营结果差距的各种因素,详细了解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改进措施,提高对标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加强服务支持,树立典型和样板

省国资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建立“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引导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项目建设、内控体系审计、课题研究等,对具有前瞻性、示范性的项目,实行优先立项。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开展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内外先进企业学习考察。

建立完善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化建设服务中介机构库,规范企业中介机构选聘行为。选择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和信息化建设机构充实到中介机构库,指导企业从中介机构库中公开选择合格资质的管理咨询服务商和信息化建设服务商。

组织专家咨询团队,针对企业管理方面的重点需求进行分析和诊断,制定管理提升综合方案和专项方案。组织和指导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经验交流、宣传推广等相关活动,建立管理提升舆论导向和宣传机制。

支持课题研究,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撑。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和国资委系统的专项推荐,遴选和推广优秀的管理创新成果,对成效显著的管理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和样板,在管理提升中发挥好引领作用,促进企业管理成果转化和应用。

(四)加强考核监督,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综合评价办法,试行企业管理水平年度综合评级工作。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通过采取外部审计、检查验收等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通过年度企业管理工作综合排序,建立风险警示机制,将管理工作与企业全员绩效考核和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综合考核挂钩,奖惩兑现。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完善激励约束制度,激发员工管理创新热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